【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】2009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得主、人稱「光纖之父」的高錕,1日偕同妻子黃美芸前往台灣師範大學分享獲獎的心路歷程。罹患多年阿茲海默症的高錕記憶力退化,多以「very good」簡單回應,黃美芸說:「大家稱高錕光纖之父2、30年了,這座諾貝爾獎來得遲了點!」

國科會主委李羅權及國際合作處處長張慶瑞2009出席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諾貝爾獎演講會,聆聽了黃美芸代表高錕講演「恆古微沙、剎那傳音」深受感動,力邀高錕夫婦來台演講。

今年76歲的高錕,出生上海、在香港求學、赴英國深造,擁有英、美國籍,曾任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科學行政總裁及香港中文大學校長。在1966年,高錕將投身3年的光通訊研究計畫,發表成影響世人深遠的重要的論文。

黃美芸提到,40多年前,高錕任職於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標準通訊實驗室,醉心於光纖研究,時常很晚回家,全家人都要等他回來開飯,她經常對高錕發脾氣,高錕總是安慰她:「我現在做的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事,有一天它會震驚世界!」她調侃高錕:「你這麼認真研究,應該會得諾貝爾獎囉?」沒想到戲言成真。

黃美芸說,當年傳送光訊號有著難以突破的障礙,無法長程傳送,使得多數研究者對光通訊興趣缺缺。「光在玻璃中會嚴重衰減」被眾人視為理所當然,高錕卻不認為無法突破,他加入標準通訊實驗室的光通訊研究計畫後,積極研究光與玻璃的關係。

這項研究並不容易,高錕提出用二氧化矽代替銅線傳輸訊號的大膽假設,利用玻璃透明的性質,以光傳遞信號。高錕探訪過許多世界知名的玻璃製造公司,大多人覺得匪夷所思,認為不可能製做出純度這麼高的玻璃。雖然大家都不看好,但高錕鍥而不捨,終於找到一種利用高溫讓雜質離子氣化的極低雜質石英玻璃,製造出世界上的一根光導纖維。

黃美芸解釋,高錕用二氧化矽做成純度很高的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通訊;二氧化矽是平常在海邊看到的沙礫,地球蘊藏量很大,材料便宜,傳輸損耗也非常低,他證明了「以玻璃傳送光訊號」絕對做得到。高錕的發明被廣泛使用在傳遞電話、網際網路以及有線電視的訊號,開啟了光纖通訊的新紀元。

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李羅權說,曾有人問高錕,未來會不會有比光纖更進步的通訊方式出現?當時高錕回應,恐怕要到1千年後才會被取代吧!但他補充:「我這樣講你們可別全然相信,我當初也不相信那些專家,所以最後證明我做到了!」

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1204/131/2icsl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oxx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