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】每當媒體版面出現自殺新聞,總會在報導事件經過之後,多加警語提醒大眾「自殺不能解決問題,自殺防治專線×××」。但是在這樣的新聞背後,隱藏著許多問號,以及自殺者身處環境結構的複雜問題。

▲獨居老兵在退舍自殺,在近年來已經不是新聞,卻並未引起太多關注。其實獨居老兵也就是獨居長者,需要社會關注與政府資源投入。圖為海青青弘會青年志工到偏鄉為獨居老人整理家園及修繕房屋,志工們表示,從服務獨居人中,學會了知足感恩。(圖/海青青弘會提供 文/呂淑姮)

到底,自殺能否解決問題?自我了斷生命,是否該是個被否決甚至譴責的決定?誰有權力去評斷「到底該不該選擇自殺」?也許每個個案、關係人,立場與看法都不同。7月底,有兩位文山區的老兵選擇上吊自盡,一位吳姓老兵死在公園裡,另一位梁姓老兵死在馬明潭退員宿舍中。

台北市議員厲耿桂芳表示,以台北市大安、文山兩區的榮民單身退舍為例,住在退舍中的榮民平均年齡都在80歲以上,若是一人獨居在5坪左右的小房間中,多年來沒有親人陪伴,到了晚年已經年老力衰、身體處處病痛,久病厭世下,連個說話的對象都沒有,很容易走上絕路。

厲耿桂芳說,數年前,一位大安區芳蘭山退舍的長者,半夜起來上廁所,因為身型太過瘦弱、年紀老邁,退舍沒有人照顧,如廁時卡在馬桶裡起不來,直到清晨才被人發現,這位長者已經離世。

馬明潭退舍總共有91個房間,退舍會長是劉惠民中校,他說原本這91間都住了人,現在大家老的老、走的走,有幾個是回到中國定居了,老家沒親人的,就繼續留在台灣,退舍只剩下28人。

「老家沒人了,回去做什麼呢?台灣也住習慣了。」劉惠民說。

祖籍山東濟南的劉惠民,父親曾在國共內戰時期擔任軍團參謀長,後來死於文革鬥爭中。他隨國民政府到台灣之後,在馬明潭退舍住下,但是因為語言不通、生活習慣也不太一樣,很少跟退舍以外的人往來。

沒有互動,生活侷限在退舍的小環境裡,圍牆裡外像是不同的世界。劉惠民說,退舍像一個小社區,也很難融入當地鄰里。「我們年紀大了,哪有什麼奢求?不過就是要點尊嚴罷了!」

厲耿桂芳要求台北市衛生局、社會局、國防部與退輔會能重視老兵在宿舍環境與身心健康問題,未來單身退員宿舍將移交退輔會列管,至少可以先做好環境改善措施,讓這些年邁的長輩獲得更好的環境與醫療照護。


本文引用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812/131/2axk0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oxx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